“死亡之海”绽放科技之花

2025-11-08 05:59:09 1958世界杯

“你们创造性地提出了‘高山深盆迁移成矿论’,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在罗布泊找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盐型卤水钾盐矿床,为什么还接着搞开发利用研究呢?”

“因为国家太需要钾了。”

这是在《新疆罗布泊超大型钾盐矿床的发现和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答辩会上,一位专家的提问和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弭力研究员的回答。

3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们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寻钾盐矿床闯“死亡之海”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最大的盐湖。上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驾着木筏对罗布泊进行探险考察,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罗布泊探秘》一书。此后罗布泊一直是世界探险家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中科院彭加木、夏训诚先生带领罗布泊科考队,还有新疆地矿局区测队、第二水文队和第三地质大队、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郑绵平先生、若羌地矿局都对罗布泊进行了实地考查,获得了宝贵资料。90年代中期,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新疆地质矿产局、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组成的钾盐项目组,再次闯进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我国7种大宗紧缺矿产之一———钾盐。

钾盐大矿“浮出水面”

王弭力,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作为第三代找钾人,她对钾的追踪已有30多年。1995年开始,她牵头罗布泊钾盐项目组,承担并组织实施了罗布泊钾盐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等多项国家和部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王弭力运用在柴达木盆地找钾的实践经验与理论,作了对比研究后得出结论: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一样,具备袁见齐先生提出的“高山深盆”成盐环境。在研究和实践中,她和同事们发现,盆地沉积中心受新构造运动控制而迁移,钾盐的形成需要高山深盆环境,更需要考虑盆地的迁移。基于这一认识,他们提出了“矿随盆移”的新概念,将“高山深盆”理论发展为“高山深盆迁移”论。在新理论认识指导下,项目组把目光投向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地区,并进而锁定在罗北凹地。

从1995年起,王弭力项目组8次进入罗布泊,终于在罗布泊北部,罗北凹地的干盐湖,发现了巨厚的钙芒硝沉积,富钾卤水储藏其中,仅在浅部有很薄的石盐沉积。而钙芒硝是盐类蒸发系列中位居碳酸盐之后、石盐之前析出的产物,属于盐类蒸发的第二阶段(硫酸盐阶段)的沉积物。传统理论认为,钙芒硝沉积段根本就不可能有钾。

经科学布置钻探工程,一座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硫酸盐型卤水钾盐矿床“浮出水面”。王弭力他们跳出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的束缚,创新性地提出钙芒硝阶段成钾的“两段式成钾”理论,拓展了钾盐勘探领域。

现已探明罗北凹地钾资源2储量2.5亿吨,潜在经济价值5000亿元,规模超过著名的美国大盐湖钾矿床。这一成果是继50年代柴达木盆地钾矿床重大发现之后,我国找钾工作的第二次重大突破。为此,他们兴奋地将本来的无名地正式命名为“罗北凹地”。2001年至2002年,用“两段式”成矿理论作指导,他们在罗布泊其他盐湖又发现两个中型钾盐矿床。

不但找矿还“管”开矿

由于国家对钾盐的迫切需要,王弭力他们不满足于理论上和找矿上的重大突破,而是把目标定在如何为国家排忧解难,尽快让罗布泊的钾盐派上用场。

他们研制出一系列探测地下卤水动力学特征、盐田制取高质量钾混盐的新技术;科学评价矿床的可采性、资源保证程度及盐田建设和首采选择的合理性;预测淡水资源等,解决了钾盐开发的关键性技术。

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将全部资料及时、无偿地提供给地方政府。2000年,新疆自治区成立了罗布泊钾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现两万吨工业试验厂已建成投产。2004年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决定对罗布泊钾盐项目投资80亿元,近期建设规模为120万吨钾肥,最终实现年产300万吨硫酸钾、年产值50亿元的目标,并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一。罗布泊所在的若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发现超大型钾盐矿床之后,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罗布泊镇。它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硫酸钾肥生产基地,这对缓解我国钾肥短缺形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

今天,罗布泊钾盐矿床已开始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数以万吨计的钾盐正从罗布泊运出来。交通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尤其是大量卤水从地下抽到地面盐池蒸发,在一定程度上湿润了极端干旱的罗布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已征服了这个曾经是恶魔肆虐的死亡之海。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