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戀

2025-06-02 17:32:38 1958世界杯

愛滋感染

编辑

肛交為男同性戀者間常見的性交方式之一,如同其它進行體液交換的男女性交方式一樣,同為感染HIV病毒的管道之一。

2013年很多國家的艾滋病控管機構發表當年的統計,發現艾滋病的感染率在男同性戀者當中有上升的趨勢。總結其因素為不使用保險套的性行為增加,以及沒有進行適時的艾滋病病毒檢測。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3年的報告顯示,2005年到2011年間,美國男男性行為者在過去12個月中不使用安全套的肛門性交行為增加了20%。2011年,全美48個州中,一半的新感染案例都是通過男男性行為發生的[19]。

英國公眾健康部門2013年發布的統計發現,2012年共有3,250名男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感染HIV,為英國有記錄以來最高的數字[20]。

研究顯示,對愛滋感染者污名化,以及對群體的各種標籤化行為,容易導致個體會避免面對HIV的相關檢測,而成為疾病篩檢預防上的漏洞。在整個疾病預防的角度上,污名化與安全性行為呈現負相關,顯現出在污名化嚴重的區域中,安全性行為的推行更加不易[21]。

恐同情緒

编辑

恐同症的全名是「同性戀恐懼症」,由George Weinberg於1972年提出,指畏懼跟同性戀者有近距離接觸,且想施加懲罰於同性戀者身上的一種病症,這種恐懼大多是不理性的。但此概念逐漸脫離臨床症狀,而應用於社會及文化範疇,指對於同性戀者沒來由的恐懼、歧視、偏見、攻擊等。有學者區分出「內化恐同」 (internalized homophobia),以及「制度化恐同」 (institutional homophobia)兩種概念。前者指人們對於自己被同性吸引的事實產生羞恥感、自我憎厭等,而後者則指學校、政府、商業機構、宗教團體等社會體制,在政策及人事上,對不同性傾向人士的不公對待和歧視[22]。

「恐同」產生的機制困擾著心理學家們,直到現在,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基爾馬丁教授(Prof. Kilmartin)主張,男性恐同者的恐懼可能來自性別刻板印象。換言之,對於一些男性而言,與男同性戀來往讓他們感覺自身「男子氣概」受到威脅。當他們與男性同性戀接觸時,他們感到自己的價值觀受到挑戰,進而產生不安全、焦慮、恐懼、憤怒等負面情感。恐同態度「保護」他們不被「同性戀式的行為」威脅,從而保全自己的「男子氣概」[23]。

根據加拿大學者安德森(Richard Andersen)與費特娜(Tina Fetner)的研究,對同性戀的友善程度可能和貧富差距有關。他們比較三十五個民主國家的「世界價值調查」樣本後發現:經濟不平等擴大時,對同性戀不友善的程度會升高。反之,國家經濟成長後,對同性戀寬容度隨之提高[24]。

一份美國研究綜述發現,對同性戀持負面態度的人,通常[25]:

較少和男女同性戀有接觸往來

較少參與同性性行為或認同自身為同志

傾向對同儕感知到負面態度

童年時期居住在把「反對同性戀」當作規範的地區

比較年長和未受過教育

較為虔誠,常上教堂,並且保有保守派的宗教意識形態

傾向表達傳統、刻板的性別角色

對性持保守、負面或罪惡的態度

傾向威權主義或具相關之人格特質

對同性戀的恐懼和刑事定罪阻礙了關於MSM和HIV傳播的研究,也阻礙了這些國家控制HIV的努力[26]。

性悖軌法

编辑

主条目:性悖軌法

男男之間的性交行為在歷史上曾被很多國家所禁止,違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即使是現在,兩名成年男子之間自願的性交行為在全球70個國家有刑事風險。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1994年認定同性性行為入罪是以國家法律歧視他人性傾向,違反人權保障[27]。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