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5-05-24 08:05:09 1958世界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译文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往前迈进。
注释雄: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赏析此句气势如虹,凄厉悲壮,“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从头越”三个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完善
原文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及注释
译文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注释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0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明明主编.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教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5.08.第110-111页
赏析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全词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也同样强烈,反映出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指挥若定的气魄。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却重如万钧,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猜您喜欢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文心雕龙·辨骚》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后汉书·列传·荀韩钟陈列传》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吃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醒世恒言·卷十三》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盐铁论·卷二》
天下殆哉,岌岌乎!
——《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易传·象传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