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上的字都是谁写的?

2025-05-14 12:23:01 1958世界杯

九叠篆“皇宋通宝”钱

宋仁宗赵祯

九叠篆“皇宋通宝”钱,九叠篆原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将九叠篆用于钱文,“皇宋通宝”钱为第一例也是最后一例。

皇宋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铸,非年号钱。钱文有篆书,楷书对钱,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篆书中另有九叠篆者,极其罕有,为古泉大珍。

皇宋通宝之九叠篆

在版别众多的皇宋通宝钱币中,有一种俗称“皇宋九叠篆”的钱币尤为珍贵。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秦汉无此制,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上面。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曲屈平满”是九叠篆书法最大的特点。折叠多寡,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称之为九叠,“乃以九为数之终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叠之多。九叠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将这种“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种古钱币中,“皇宋通宝”仅为孤例,故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关于皇宋通宝九叠篆的铸造背景,现今钱币学家一般认为该钱币为“置样钱”,或“开炉钱”,应不是正用品流通钱币。

“元佑通宝”钱

北宋苏轼: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题写过“元丰通宝”和“元佑通宝”钱文。苍劲豪放,态浓意淡,体势秀伟。

宋代是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书画名士与文学大家济济一堂,就连宋太宗与宋徽宗都是著名的皇帝书法家,因此,宋代的很多钱币的文字都是皇帝与当时的一些书画名士与文学大家书写的,苏东坡能够为宋代钱币题字也便不足为奇了。上海钱币学家叶世昌先生认为苏东坡写“元丰通宝”一说是极不现实的,他书写的只能是“元祐通宝”而不是“元丰通宝”。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东坡因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李定等人拿其诗文大做文章,苏东坡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苏东坡是不可能有机会书写“元丰通宝”的。直到元丰八年三月,朝廷启用司马光为相后,苏东坡才被召回朝廷重新启用,历任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从元丰八年冬到元祐八年秋的将近九年时间里,才是苏东坡生平最春风得意的历史时期,也只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苏东坡才有资格与机会为朝廷书写“元祐通宝”钱文。

“泰和通宝”钱

金朝党怀英:金楷书“泰和通宝”,党怀英俊秀端庄,挺峭清新。

党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性乐山水,诗文碑记不尚虚饰,因事遣词,通达流畅,平易自然,格调冲淡。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瘦金体“大观通宝”钱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大观通宝”钱。运笔挺劲犀利,轻落重收,筋摇骨转,俊逸挺拔,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刚健有力,有“铁画银钩”之称。

隶书“宣和元宝”钱,笔划神采雍容,舒展开朗。

北宋货币大观通宝,是由徽宗御题钱文。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终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钱为主,其间也有大钱流通、钱币的轮廓,尺寸都有一定标准。因此宋钱版别极多,历代罕有,钱文除真、草、隶、篆,行外,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瘦金体。

在文化、艺术等领域里,宋徽宗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货币文化的创新上,他也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人们常说,书法在运用上有三难:篆刻难,书匾难,制钱文难。此三难中方印、书匾还比较容易,而在圆钱上铸字则要难得多了。但是宋徽宗赵佶却“因难见巧”,在钱币的方寸之间把他自创的“瘦金书”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而把书法艺术推上了峰巅。赵佶的书法初学黄庭坚、薛稷和褚遂良,后自成一体,被称为“瘦金体”,铁划银钩劲瘦淡雅,风韵别致,堪称一绝。

楷书“大中通宝”钱

元末朱元璋:元楷书“大中通宝”钱。元末朱元璋为吴王时所铸,钱文端庄。

明初期货币大中通宝的来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确切而言,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元末社会动乱,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如韩林儿的“龙凤通宝”钱,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钱,明玉珍的“天统通宝”钱,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宝”钱。

六支钱币中,唯有“大中通宝”取得成功。战争期间,朱元璋是韩林儿的部下,他采用谋略,一方面协助韩林儿发行“龙凤通宝”,另一方面笼络民心,在战争期间答应老百姓继续使用元代交钞,规定交钞一两值作“龙凤通宝”四十文使用,十两交钞作一贯使用,作为补充。朱元璋还在应天府设置宝源局,开始铸造“大中通宝”,与其它货币一起参与流通。直到至元二十四年始大规模发行。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改元洪武,铸行“洪武通宝”,“大中”钱遂即停造。 “大元通宝”币有穿部,内外部均匀,正面书有“大中通宝”四字,布局疏朗,“通”字为单通。币背上穿铸有一“十”字。除宝源、宝泉两局外,朱元璋还陆续发行带有地名的货币,如鄂、京、浙、广等简称,铸于铜币背面,因之形成了多种等级的大中铜币系列。 “大中通宝”背十钱价格很平,而部分纪地钱为了昭示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只象征性发行,传世极少。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