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兴十二兴②丨桑鱼丝兴,丝绸之府的故事来源:来源:爱上吴兴客户端发布时间: 2022- 07- 14浏览次数:【字体:小中大】
2025-05-12 11:35:56 1958世界杯
此时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量产,也就是丝织业的规模化。规模越大,产生的贡赋品越多,吴兴越兴盛,怎么解决呢?男耕女织和桑基鱼塘。
男耕女织是以家庭和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桑基鱼塘是以桑鱼共利为基础的循环农业,这两个基础都汇集在了一对夫妻身上——范蠡和西施。
范蠡在吴越争霸结束后与西施隐居太湖,他真正的身份转变成了大商人——“陶朱公”,他留下了一本书《陶朱公养鱼经》(也有说法叫《陶朱公种鱼经》),就是把鱼当做种子,种在鱼田中,等待收获。在书中他详细的写了在太湖边怎样引太湖水,几亩见方开挖鱼塘,在德清山区怎样开挖,在吴兴河港边怎样开挖,利用吴兴天然的“地荡”(中间低洼四周高起的特殊地形)做鱼塘。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人工养鱼的著作,为的就是让鱼达到量产,为的是那口吃的。
他的夫人也没有闲着,一开始在地荡边家门口天然形成的桑树林引起了西施的兴趣,因为她发现往往地荡四周的桑树桑叶特别肥大,蚕宝宝吃了之后长得快,于是通过观察知道了荡里鱼的粪便等等有机物能够滋润桑树,那干脆,用荡泥每年来培护桑树根,做成了桑基,而蚕宝宝的粪便蚕沙也能喂鱼,让鱼补给大量营养,养出来的鱼也更健康。这个技术被西施传授给吴兴区的蚕娘们,这才有了“蚕花二十四分”的传统习俗,西施也被织里轧村、八里店和德清蠡山村等地百姓称作“蚕花娘娘”。而天然形成的地荡经过几千年的人工修筑,从“桑基鱼荡”变成了“桑基鱼塘”,有些地方又把蚕桑和种田结合,形成了“桑基圩田”。
这项技术改革最大的贡献其实在于社会分工形成了——男耕女织。吴兴作为传统农耕区,其实赋税很重,男子种田的所得一年下来,除了贡赋上缴,剩下的无非是家庭口粮。一个吴兴传统农业家庭想要有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就必须靠女子养蚕缫丝,正所谓“蓬头垢面一个月,油头粉面一整年”,最辛苦的一个月是蚕月,等蚕月一过,卖掉了生丝,接下来一年的家庭收入都有了,日子就好过了,所以你会发现,因为男女在家庭收入上的地位同样重要,所以男女平等程度,吴兴自古高于全国,对女性的尊重、家庭的和睦、家风的淳华,这都是基础。
所以光绪十七年,慈禧在颐和园中开辟桑园,在福华门造绮华馆,专门选拔了以吴兴织里轧村为主的四十名湖州蚕妇进京,教授太后、皇后、皇妃们养蚕缫丝的技艺,作为“母仪天下”的必备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