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谷文化|《鬼谷子》与《孙子兵法》谋略思想的契合(上)
2025-06-16 06:16:08 今晚世界杯
一、智慧第一的将领要求
《鬼谷子·忤合》谓:“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智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对用兵者突出“(惠)慧”的特质要求。《孙子·计篇》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对将的素质要求也是把“智”放在第一位。无智则不可以谋,不可以战。《鬼谷子》与《孙子兵法》都以谋略见长,对将领的智慧要求都提高到首位的高度。
二、站于不争的思想
《鬼谷子·摩篇》谓:“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善用兵者会牢牢把握主动权,运筹帷幄,斡旋各方,不用兵戎相见,不耗国家财力而胜敌图功,人民看不到是怎样使敌人畏服的,而天下奉若神明。《孙子·谋攻篇》谓:“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主张在谋略上、在外交上使敌人畏服,攻城略地为迫不得已的解决手段。《鬼谷子》的“常战于不争不费”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谋虑计定的思想
《鬼谷子·捭阖》谓:“是故圣人……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是说圣人行捭阖之术前,必先审定有无虚实,深思熟虑,成计在胸,方可施其长技。《鬼谷子·忤合》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无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是说圣人治家国天下、做任何事都以谋略为主,谋虑计定,方能进退如意。《孙子·行军篇》谓:“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将智虑料敌放在重要地位。《鬼谷子·谋篇》谓:“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徵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就是因敌方的不同情势见机行事,随机变化,圆融应对,达到以变应变而不失敌之变的境界。智谋成为鬼谷子、孙子对行事、行军的最高要求。
四、以实取虚的思想
《鬼谷子·分威法伏熊》谓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馀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是说“静意固志”以“内实”,以实取虚,动无不胜。《孙子·形篇》谓:“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鬼谷子提到“为之形势”,孙子讲“决水”之“形”,都是要善于制造对己方有利的形势,以实冲虚。《孙子·虚实篇》谓:“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即通过因形造势,达到我专敌分,以实击虚的效果。在善用虚实方面,鬼谷子、孙子都是高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孙远方,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院长
韩荣钧,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End
来源:文化和旅游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