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中国文化对钱遮遮掩掩?
2025-05-19 04:36:58 今晚世界杯
中国文化对钱遮遮掩掩,并不会直接谈钱。就是人们在交谈过程中,也只是谈感情,却不会谈钱。以至于有人说,谈钱伤感情。其实,钱才是真正要谈的核心内容,那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
在中国文化里,贫困代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毕竟,古人大多比较贫困。为了适应君主的统治需要,儒家提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安静,不要躁动,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还说“君子固穷。”儒生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对于箪食瓢饮有着理想化与高尚化的想象。他们喜欢颜回那种刻苦攻读的精神,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钱,只有做了官之后,才会变得有钱。而大量的书生需要在贫困中读书,也需要有“君子固穷”的理念作为支撑,一旦发达之后,就会成为官场的老爷,不但一辈子不愁吃穿,而且可以随时伸手搜刮。只是,大量的书生考不中,也不能成为老爷。皇权却提倡书生们认真备考,鼓励书生们一直考下去。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受到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认为上升渠道只能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而对于经商却没什么兴趣,甚至认为商人 “无商不奸”,没有什么好人。于是,读书就成了正规的事业。
受到圣贤书影响的中国文人大多不会公开表明喜欢钱,而是对钱欲说还羞,半推半就。即便他们囊中羞涩,也要固守斯文,还说“君子固穷”,那意思是,君子本来就是穷困的,有朝一日会发达。于是,他们伸手借钱的时候,总是理直气壮,有点让人家投资潜力股的意思。即便接受施舍,也一样会说出一大堆道理,在半推半就中接受了。可以满足物质需要,也保全了自身的面子。他们从不肯轻易向钱屈服,却可以轻易向权力屈服。见到商人鼻孔朝天,就是没钱也看不起商人的唯利是图,而见到官员,膝盖就不自觉地软了下去,跪倒在地,高呼“青天大老爷”。其实,他们也想成为“青天大老爷”,只不过时运不济,还走在科举的路上。
展开全文
读书人把钱称为孔方兄,按照圆形方孔钱的形态来称呼,比较亲切。圆形方孔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圆地方,有着一定的稳定性,不容易做出改变。读书人对钱又爱又恨,爱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恨的是“钱到用时方恨少”。商人们赚钱之后,就会买官,或者给官员送礼,寻求权力的庇护,也就混得风生水起了。而读书人没钱送礼,只能坚信自己的能力,能考中,能做官。他们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读书很多之后,才发现用钱的时候,往往捉襟见肘,根本没钱。孔方兄不会光顾穷书生的家,也不会和穷书生交朋友。孔方兄喜欢的是富商,喜欢的是官员,并不喜欢穷书生。于是,穷书生刻苦攻读就是为了获得官位,获得官位之后,就可以大把捞银子了。直接目的就是为了银子,为了钱,却不会明说,而是说为了修齐治平,为了人们过上好日子。
在道德教化的故事里,往往会出现金银。《郭巨埋儿》中的郭巨为了节省食物给母亲吃,就要和妻子一起活埋儿子,挖坑的时候,在地下二尺处见到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除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就是老天也有私心,偏偏只会看到郭巨的孝心,看不到别人的孝心。要是有孝心的人都能得到一坛黄金,人们就都孝顺了。老天不让官员抢了郭巨的黄金,也不让老百姓夺了他的黄金,要归于郭巨一人,其实只是一种道德说法罢了。也可以映照出当时官员是如何搜刮老百姓的,老百姓之间是如何争夺财富的。《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结草衔环的故事,里面涉及了人命的一报还一报,还有白玉环的价值问题,说明善有善报的道理。其实,还是涉及了性命和钱财的所谓福报。性命也有价值,白玉环当然也有价值,都是可以获得交换的。于是,在羞于谈钱的道德面前,人们似乎学会了善有善报的等价或不等价交换,让善良的人最终获得福报。
其实,善良的人总是吃亏,却不一定能获得福报,而那些投机倒把的商人,拼命搜刮的官员却往往能够获得福报。他们会直接谈钱,甚至会伸手要钱,弄得人们也就无可奈何了。对待直接谈钱的,没钱的书生没办法,没文化的老百姓也没办法,只能屈服。看来,在现实面前,中国文化里面羞于谈钱的酸腐气被冲击得荡然无存。古代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也就不会那么重视钱了,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官员愿意放弃钱财,大多都要靠钱财来疏通关系,当然和读书人的初衷相违背了。
表面对钱的态度遮遮掩掩,背地里却喜欢钱,拼命搜刮。就像和尚化缘一样,对施主说:“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一句话“无财不足以养道”,连宗教创始人都知道,就更别提官员和书生们了,在金钱面前,一切的扭捏作态都是表演,要是谁信了,谁就会被愚弄,还兀自励志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