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灭倭寇只用狼筅不用火枪?难道冷兵器比大炮还好用?

2025-07-21 19:46:38 2014德国世界杯

戚家军抗倭可谓战果辉煌:新河战斗,倭寇死伤二百八十余人,戚家军仅阵亡三人;花街战斗,倭寇伤亡一千余人,戚家军伤亡合计三人。在五战五胜、歼敌五千五百余人的“台州大捷”中,戚家军累计伤亡不足二十人。就是主动进攻的横屿之战,也是全歼岛上倭寇,己方伤亡共计十三人。

▲浙江一带的明军史料还特别标明戚家军斩杀的是“真倭”,可不是海盗冒牌货。但即使是面对货真价实的倭寇,戚家军杀起来也不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似乎更像一场狩猎:武装到牙齿的猎人在追杀掉进陷阱里的饿狼。

▲电影《荡寇风云》事实上戚家军确实也真算上武装到牙齿了,尤其是戚家军的拿手绝活——鸳鸯阵里的那两支狼筅,那就是两只超级大的刺猬,一丈多长而且布满铁尖的带杈毛竹,先是把倭寇扎成瞎子、麻子,然后鸳鸯阵的其他战友标枪射、大刀砍,倭寇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戚继光对自己发明的狼筅也是十分满意,他在《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上都不无自豪地夸奖这件抗倭利器:“惟筅则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鸳鸯阵

要说抗倭全靠狼筅,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狼筅在各种兵器中居功至伟,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时候就不能不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戚继光抗倭,为什么都是冷兵器而不用火枪火炮?要知道那时候已经是明朝中期了,早在明朝开国之初,沐英在云南,张辅在安南,打大象都用火铳。对付没有什么盔甲的步兵穷鬼倭寇,火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用火铳打同样没有重甲的瓦剌骑兵,那也是狩猎式的虐杀。前辈的经验已经告诉戚继光——火器的大面积应用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电影《荡寇风云》中戚家军的三眼火铳很多人看的戚继光的抗倭,还是采用比较原始的冷兵器对砍,却放弃当时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的火器不用,这戚继光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作为一代名将而且文武双全,戚继光的脑袋当然没有进水,也不会放着现钟不打却去炼铜。这只不过是写书的为了把抗倭战争写得更精彩激烈一些,这才让戚继光凭着鸳鸯阵跟倭寇死磕。而事实上戚继光有更好的武器。鸳鸯阵只能杀一群日本人,而戚继光手里是有能杀一村甚至一城倭寇的武器的,那就是虎蹲炮。

明朝年间,较为先进的西方火器已经传入中原,尤其是“火枪”和“佛郎机”;但对于当时只有28岁的“戚继光”来说,无论是轻便的“火枪”还是笨重的“佛郎机”都不是对抗倭寇的最好武器。原因当然很简单,主要是因为沿海潮湿多雨,“火枪”虽轻便但保养和防潮是个大问题;至于笨重的大炮“佛郎机”那就更没什么好说了,不仅受不得潮,临阵搬运还是个大难题。

当时倭寇的“火器”装备要比明军的“火器”领先一代,可以说两军拼火器,倭寇可以完爆明军。正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说:倭寇火枪手皆为身经百战的老兵,不仅少放空枪,而且其弹丸之上常抹剧毒;其战术常用“线型阵”,枪声依次不断,连绵不绝;因此,此时的戚继光要的不是一般的“火枪”,而是可以对敌制衡的“新式武器”。

经过戚继光的凝思苦想,终于一种便携式“超级武器”应运而生——虎蹲炮。在当时来说,能称之为“炮”的武器没有一种不是体积庞大;但这种“虎蹲炮”全重却只有36斤,长不过两尺,一个士兵就可以解决其运输问题。由于这种炮用时有两个铁爪架起,形状颇似一只猛虎,故而得名“虎蹲炮”;后世兵器学家们更认定,这是近代陆军轻型“迫击炮”的前身。这些“虎蹲炮”不仅能发射实心炮弹,还能发射覆盖面极大的散弹,绝对称得上当时多种武器优点集于一身的“全能战士”。不仅性能好,机动性强,非常适合当时的作战方式,另外,比“西方大炮”便宜的多。

但是再好的武器,也要由人来使用,要不是大明末年阉党和东林党窝里斗,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后院放火,拿着大刀长矛的八旗兵可能连京城的一块砖头都挖不走。真正的落后开始于清朝,因为火器不需要太多训练就能熟练操控,而八旗兵在拿着火枪的老百姓面前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所以他们禁止引进研发,更禁止部队大规模装备和百姓持有枪炮。但是他们没想到,你能管得了老百姓,但却挡不住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且以骑射自诩的八旗兵,后来已经腐化到骑不上马拉不开弓抡不动刀枪了,所以一直挨揍,不得不天天花钱买平安……注:本文为来源于网络。本账号系网易新闻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